半生为人
这是北岛的散文《波兰来客》的一段话,追忆的则是关于七八十年代,一起创办《今天》杂志的时候。
徐晓的《半生为人》写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个关于诗歌与理想的时代,当然也夹杂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现实与荒诞。但是八十年代,仍旧是一个属于诗歌的年代。
徐晓在回忆《今天》杂志工作的情景,“每个星期天我们都到76号去印刷装订我们的杂志,条件虽然艰苦,做自己喜欢的事大家都觉得很神圣。傍晚我们再去赵南家聚会。来人不管是否相识,都可以在那里朗读到自己创作的小说诗歌,剧本。”仅此一段,就足够让我神往。
因为徐晓和《半生为人》,也因为一起创办《今天》杂志的这一批理想主义者,让我得以了解到八十年代知识青年的文学生活。他们内心的赤诚和对于文学的热爱,影响着现在的我。正如《今天》影响了整个80年代,而创办《今天》杂志的这一群人,也依旧在影响着现在热爱文学的人们。
团队领导力17法则
成功成事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持之以恒的努力,也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还有人说找到你的热爱,甚至是天赋、运气。从结果论来看,这些都可以是通往成功的要素,但是又都有非常巨大的偶发性。对于一些人来说,即使这些要素具备一大部分甚至都具备,也未必可以造就一条成功成事的路。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究竟有没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让人们不论背景如何,抑或是面临怎样不同的情况,都可以依靠它达成目的呢?
我相信有,并且有很多,那些智慧的人们把自己毕生经历浓缩成易于记忆和操作的方法,改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我们今天重点分享一位全球领导力大师马克斯韦尔博士通过四十年管理经验总结出的法则。
正如马克斯韦尔所说,“从某种程度上,每天你都是某个团队的一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会与他人合作,而在于你与他人的合作能否算是成功?”而后者正是一个人能否成功成事的关键,他将后者浓缩为“团队领导力法则”展现给我们。
猴儿与少年
王蒙的长篇小说《猴儿与少年》(花城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沿袭了他一以贯之的灿烂诗心与昂扬蓬勃的如火激情,以追忆的方式,叙写了鲐背老人、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摊上事儿”后,下放到农村的一段“热气腾腾”的往事。在这段往事中,猴儿“大学士三少爷”与“核桃少年”侯长友举足轻重,特别是“猴儿三少”,王蒙称其是自己作品中的“最爱”。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早在20世纪70年代,自然资源的损耗就成为经济观察家与决策者的重要关注点之一。1970年,罗马俱乐部委任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提交了《米多斯报告》,认为有必要结束由工业革命自1820年启动的增长过程,让人类转入零增长轨道:
“鉴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存量有限且日渐减少,以及地球上的空间有限,我们必须普遍接受如下原理,人口增长最终将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以及更多的复杂问题。”
克里斯蒂安•戈利耶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月末后的气候》中清晰地指出,直至19世纪初,大气中的碳浓度一直稳定在百万分之280(280ppm)以下。海洋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足以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然而随着1820年开始的工业起飞及大规模煤炭开采,这一平衡被打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那个世纪初的280ppm持续增加,至2018年达到410ppm二氧化碳浓度的急剧提升造成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显著变暖。
全球变暖对环境有诸多后果:干旱、野火和洪水变得愈加频繁与严重,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也产生了影响,例如,与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引发的死亡增加,热浪导致生产率明显下降等。
自然资源的损耗与迎接气候变化挑战的必要性给我们提出了若干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等人在《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中间能源陷阱”的概念。
谈判尺度:在博弈中实现双赢
当1个人在街角仰望天空,偶尔会有其他行人,停下来看一眼天空。
当3个人在街角仰望天空,大概率会有10个路过的行人,停下来看看天空。
当10个人在街角一起仰望天空,你和更多路过的人,大概都会驻足抬头看天了。
依赖他人来解释我们自己周围的世界,这经常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的判断,而“巧用从众效应” ,增强谈判说服的力量,已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必须掌握的课程。
销售加速公式
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全球化的分工,以及世界技术进步的领航。放眼未来,实现从拿来主义到自主创新的范式跃迁是我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创新进入无人区,更需要理性思维与科学方法论的导航。自然科学研究需要方法论,企业管理作为社会科学的实践也同样需要方法论。
作为专注于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基金,我们注意到很多新一代技术出身的 To B 创业者对销售管理感到头疼,认为销售的艺术性多于科学性,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销售负责人,就此毕其功于一役。可惜组织能力的建设并不那么简单,企业服务领域的试错环节多、试错周期长,如果缺少可复制、可持续优化的销售方法论,To B 企业在创新的征途上一旦走弯路“掉进坑里”,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回正轨。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一般认为,要是社会中有一种普遍的需求不能满足,或者是某项技术不如人意,人人盼望改善,就会产生发明。
有发明天赋的人察觉到社会的需求,受到经济(金钱)或社会文化(声誉)因素的驱策,就会着手发明创新。有些发明家最后成功设计出优越的产品,取代不如人意的技术。
要是新发明符合社会的价值观,与其他技术也能兼容,这个社会就会采纳那个新发明。
小民神聊录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中岛敦的《山月记》,齐一民老师在文章里盛道这位“小芥川龙之介”的才气,称赞他新奇的思路与哲人式的处理,而我还要补充感慨,大约是自身笔力雄健的缘故,齐一民老师